2020年从头到尾的糟糕,在马拉多纳离世后的14天,保罗·罗西与世长辞,享年64岁。
在亚平宁半岛,“金童”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词汇,诸如皮耶罗、托蒂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,但保罗·罗西却是支撑起“金童”光环的第一代巨星。此外,由于罗西光芒四射的1982年世界杯也恰逢中国首次直播世界杯,潜移默化中罗西也是父辈们的足球初恋。
四年前,他还来华参加过元老对抗赛,时间一晃而过,如今巨星陨落,猝不及防。即便,我们没有真正主动去观看过他的比赛录像,甚至对一些球迷而言,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,但他的伟大已经流传于时间的长河中。就像他的妻子卡佩莱蒂在社交平台上言简意赅的悼词:“保罗,永恒!”
如果永恒可以岁月被框架的线年西班牙世界杯就是保罗·罗西的卷轴画。彼时刚刚结束两年禁赛期的罗西久疏战阵,但时任主帅贝阿尔佐特坚定认为他是救世主,意大利媒体对这次赌博充满了争议和质疑,加之罗西在1982年世界杯前三场颗粒无收,师徒二人同时成为舆论发泄情绪的素材。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。就连罗西本人也怀疑自己今不如昔,但贝阿尔佐特与其促膝谈心,为他心理按摩,罗西回忆道:“我的教练贝阿尔佐特总像父亲一样鼓励我、信任我,传授给我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,善于发挥我的优点和特长,如果没有这位善良而又严肃的教练,就不会有我罗西的今天。”
于是淘汰赛上球迷看到了脱胎换骨的罗西,或者说本应如此的罗西。对阵济科、苏格拉底领衔的巴西,在3:2的鏖战中完成了含金量十足的帽子戏法;对阵波兰梅开二度;决赛对阵西德,他同样一刀见血。捧起世界杯冠军,斩获世界杯金球奖和金靴奖,罗西的一时风头无二,国际足联如此评价1982年世界杯:“巴西队群星闪耀,但罗西的出色发挥帮助意大利队赢下冠军。”
巨星涅槃重生,才让谦卑的言辞显得锋芒毕露:“我只是尽了一名球员的义务而已。”但后来人却如此客观评价为进球而生的罗西:“他是最纯粹的机会主义者,他的进球很少令人惊叹,但他却是致命的。”
1982年世界杯的罗西与1986年世界杯的马拉多纳一样是当之无愧的英雄。但,始终给人一种横空出的感觉,因为在1979年效力佩鲁贾的他被指控踢假球,虽然经过辩解和申诉,但还是被意大利足协禁赛两年,因此,某种意义上说,1982年世界杯之于罗西有“饿虎扑食”的感觉。
禁赛之前的罗西就已经是意大利的全民偶像。16岁加入尤文图斯的他符合年少成名的标签,但相对于在巨星群中受益良多,罗西更渴望大展拳脚的机遇,租借科莫只是解决了一时之痒,于是在20岁那年他做了职业生涯最大一次的决定,他毅然决然的加盟身处乙级的维琴察。
变则通,通则久。维琴察的宽松环境不仅助他成为意大利20岁以下最优秀的中锋,而且36场21球的表现稳健地护送主队跻身意甲。最值得炫耀的是以升班马出战意甲的维琴察在30场比赛中打进24球,斩获联赛金靴的他还帮助俱乐部拿到了联赛第二的好名次。
入选国家队,征战世界杯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1978年世界杯初出茅庐的他就在打进三球之余还烙印了”金童“的形象,拿到世界杯第4名的意大利并未颓废,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眺望下一个四年,因为罗西太过耀眼了。
离开维琴察倒不是因为罗西再次求变,而是债台高筑的主队必须甩卖球星才能转危为安。重新审视自己错误决定的尤文图斯没有能弥补遗憾,反倒是成全了佩鲁贾,当然也引来了禁赛风波,好在积极上诉,才让三年的禁赛期缩短至两年,赶上了他认为“人生中最重要的比赛”。
1980年,意大利成为了欧锦赛扩军后的第一任主办者,但没有罗西的东道主一副锋无力的样子,这是意大利足球之殇,也是罗西一生的遗憾。
冥冥之中,自有天意,所有否极泰来的故事都隐藏着一颗勇敢的心,禁赛期关于罗西的正能量一点都不少。他认真自主的训练,保持射手的嗅觉,他积极融入新生活,经营了一家体育商品公司,于是才有了贝阿尔佐特的知人善用,才有了自己的力挽狂澜。
1982年世界杯是其中典范,但其实1986年世界杯前,状态下滑明显的罗西同样饱受质疑,但贝阿尔佐特还是将他召入国家队。虽然罗西未能重复昨日的故事,但贝阿尔佐特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:“我不想让自己遗憾。”
从佩鲁贾到尤文图斯,罗西他帮助球队赢得过2次意甲联赛冠军,1次意大利杯冠军,1次欧冠冠军,1次欧洲超级杯冠军和1次欧洲优胜者杯冠军,他被尤文图斯官网称为“独一无二的9号”,从尤文图斯到AC米兰,伤病缠身的罗西如履薄冰,以至于31岁加盟维罗纳后不久就宣布退役,很多媒体曾用高开低走形容过他的职业生涯。
他曾客观地总结过自己的职业生涯:“我的职业生涯有高峰有低谷,但我努力克服过一切。”有人说,一身荣光的他被伤病拖累了,又或许,已经站在山巅之上的人更懂得释怀。
退役后的他回到家乡种起了葡萄,安稳的过着田园生活,相对于其他名宿唇枪舌剑,一向温文尔雅的罗西只是偶尔发表评论。但世界足坛,尤其是意大利球迷一直将他视为“金童”和“天生射手”,每每大赛,都渴望出现一位罗西式的救世主,如今在罗西不幸去世日子里,这份怀念变得更加深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